一列6節編組列車運行到終點站,現場“拆分”成兩列3編組列車,開一圈回來又可以恢復原樣,繼續載客開行。作為全中國行車組織方式最復雜的線路,上海地鐵16號線如此操作,可在同等運力情況下提升服務水平,降低列車空載里程,實現節能減排。這在國內城市軌道交通領域尚屬首次。
在上海這座擁有近2500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里,包括磁浮線在內的19條地鐵運營線路將千萬市民的生活聯結起來,記錄下上海的發展變遷。今年底,城軌運營線總長將突破800公里,網絡規模和列車保有量均位居世界第一……軌道交通的飛速發展不僅極大地便利了市民出行、有效地解決了“乘車難”問題,更從側面反映著上海這座城市在空間發展上的謀劃和布局,20多年來,上海的發展始終和軌道交通息息相關。
最高日客流量達1329.35萬人次,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近23%。應對日常城軌運維的極大挑戰,上海地鐵不乏“黑科技”,其中就包括大客流自動監測下的精準預警。上海地鐵設計了基于多源數據融合的客流監測管理系統,并在部分站點進行了示范應用。系統可以按秒、分、小時、日等單位對車站站臺、站廳、換乘通道等區域客流進行精準識別,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可自動發出警報并提供信息,輔助車站工作人員在第一時間選擇相應等級的應對措施。
在上海地鐵,有一位運能“精算師”。技術人員王瀟驍從事的是城市軌道交通列控技術研究及仿真系統研發,為緩解上海地鐵大客流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根據我們的經驗,每優化節省約6秒,每小時就可以多開一部車,就能極大地緩解早晚高峰車廂的擁擠度??梢赃@樣說:乘客的每一秒,都是值得我們為之拼搏的?!?/p>
上海地鐵2號線廣蘭路站48換乘點曾經由于各種原因容易出現超大客流對沖,1小時內有1萬多人涌入站臺換乘,公共安全面臨挑戰。王瀟驍與團隊成員歷時百日,研究分析了56種運營改進方案。通過大量的計算機模擬與現場實測,最終確定了將8編列車至浦東拉通運行,過渡期間增設創新中路掉頭車的綜合解決方案?,F在,廣蘭路站臺已幾乎看不到急于跑步換乘的乘客。
“建地鐵就是建一座城,地鐵本身也是城市的風景線,體現了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鄙虾I晖ǖ罔F集團董事長俞光耀表示,近年來,上海地鐵正從單一的交通運輸功能向綜合服務的城市地鐵網絡轉型。在滿足市民乘客出行需求的基礎上,結合城市區域規劃,將地鐵車站、停車場的上蓋開發建設成居住、消費、辦公、出行、娛樂相融合的都市生活新空間,提升市民乘客的獲得感。
吳中路站,有著上海最美地鐵站之稱,站點采用無柱拱頂結構,顯得寬敞明亮。乘客站在站廳里,兩側的城市景觀沿著拱壁向上延伸,鏡面反射墻把景觀進一步延展,仿佛沒有盡頭。
隨著藝術元素的融入,地鐵不只是單純的功能性空間,也成為城市記憶的容器。容器中,有新天地站的紅色記憶,有漢中路站的魔法森林,有迪士尼站的經典卡通……上海地鐵的19條線路、400多座車站,共同組成一座座“由車輪串聯的城市藝術館”。
在人民廣場建立“地鐵音樂角”、打造4號線文化環線、推出主題文化列車、建設文化展示長廊、發行地鐵文化紀念票卡等,上海形成多層次的地鐵公共文化體系,讓乘客在地鐵出行中“看得到作品、聽得到音樂、學得到知識、悟得到精神、感受得到文化氛圍”,將枯燥單調的地鐵出行變成可閱讀、有溫度、有情懷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