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時節,崇山峻嶺中的白洋村在晨光中醒來。該村地處仙游縣社硎鄉西部,全村總人口600多人,下轄2個自然村,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作為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該村以“黨建+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持續提升鄉村景觀風貌。
▲圖為白洋村人工湖的美景。 林智標 攝
今年以來,該村共計投入200多萬元,實施黨建+鄰里中心、人工湖提升改造、文創壁畫、美麗庭院、文化廣場提升、污水處理廠提升改造、油畫寫生基地、入口標識等8個項目,打造美麗鄉村建設的升級樣板。目前,人工湖、文創壁畫、美麗庭院、污水處理廠4個項目已完成建設,其余項目正在緊鑼密鼓推進中,將有效提升鄉村面貌和人文內涵,大大增強村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2014年初,白洋村被列入省級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示范點,爭取到省市縣各級工程補助款和土地復墾指標收益返還資金,建起了幸福新村,20多幢連體樓房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條件。
有了幸福家園,該村在大山里也闖出了一條振興道路。社硎鄉鄉長林琰介紹,2014年至今白洋村先后引導29戶群眾共投資178萬元,在新村屋頂發展一體化太陽能光伏,每年可增收約21萬元,其中村財可增收3萬元。該項目既能滿足光伏發電的功能,又與建筑完美結合,甚至提升建筑物的美感,成了鄉村游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圖為航拍下的白洋新村。 湄洲日報記者 林羅曉 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生態產業在深山里蓬勃發展。白洋村黨支部書記劉玉豪介紹,2017年村集體投資30萬元種植黃花菜5.3公頃,投產后每年增加村財收入6萬元左右;2018年村集體投資40多萬元種植油茶16.7公頃,投產后預計每年可以增加村財收入6萬元;2019年開始村集體先后投入80萬元,分兩批次引入浙江安吉雷竹產業,共發展種植雷竹5.3公頃,投產后預計每年能增加村財收入12萬元。2019年發動村民成立家庭農場,利用山林地發展種植藍莓、芙蓉李、桑葚等特色產業共計2.7公頃。
產業發展,讓村民鼓了錢包,日子越過越紅火,而著眼鄉村旅游,才能讓“鄉村顏值”變“富民價值”。林琰介紹,在整村搬遷的基礎上,該村聘請莆田學院團隊為白洋村做總體旅游規劃,投資50多萬元保護修繕白洋村百年古民居,投資30多萬元進行村莊庭院綠化和3公里入村道路綠化,先后投資70多萬元建設白洋新村人工湖,不斷提升村莊顏值。
去年以來,該村投資140多萬元對村莊內的休閑文化廣場、人工湖、居民房前竹籬笆和污水處理廠進行提升改造,投資70多萬元新建村“黨建”+鄉村鄰里中心、村道入口標識和油畫寫生基地,投資50多萬元對房屋墻壁進行美化。同時,充分利用閑置農房,由村里統一管理,發展鄉村民宿50間,配套有農家樂、農民超市,為游客提供餐飲、購物等服務,為鄉村旅游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國家級森林村莊、國家級綠盈村莊、省級文明村、省級美麗鄉村、省級特色旅游村、省級生態村……在一個個榮譽的襯托下,大山里的小村莊,走出了屬于自己的美好新路徑。 本報記者 林曉玲